亚洲·(bet356)体育唯一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搜索

您的关键词

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设置 - 中文系 - 正文

同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措施

一、目前专业建设情况的分析:

同济大学文科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15年就有过法政科毕业生。而“五四”时期同济人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探讨就已颇具影响,如“五四”前诞生的“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中,魏时珍、宗白华等同济学生曾是《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1946年抗战胜利后,学校从四川返沪后设立的文理学院,即增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系。1948年文学院正式成立,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人文社科学者,如中文系主任郭绍虞以及陈铨、熊伟等学者,另外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如章士钊、冯至、陈康等都曾在同济任教。

新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创立于1993年,原名文化艺术系,2000年更名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自2003年招生至今。

2000年夏,中文系前身文化艺术系于招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生,2001年同济新成立传播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划归该学院。2001年夏,文化艺术系招收汉语言本科专业,2003年,招收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2004年,暂停招收汉语言专业,改招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年,中文系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继戏剧戏曲学专业之后正式获得硕士生招生资格,并于2004年正式招生,2007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正式招收硕士生。2011年,古代文学专业正式招收硕士生。

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本专业约居国内30余位,落后于同济之全国高校的排名。但也有较好的二级学科,如中国现当代文学。该专业目前从人员配置、学术成果、学界影响等方面,应该能够列全国前15-20位。在十二五期间,如能在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置方面有所突破,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二、“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的目标:

1、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培养规划:

汉语言文学是中文学科中最为重要的专业。通过对中国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史各时代、各流派、各重要作家作品的学习,了解中国语言文字及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历史、哲学、艺术等的相关知识;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就同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将把“人格”教育放在知识和能力教育之前,力求培养出既具有专业能力、又具有健全人格的博雅君子。

2.加强学科建设,突出发展重点,提升师资水平:

为了完善学科建设,十二五期间,我系将积极推进学术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完善学科建制,使原有“一系、三所、三中心”(古代文学研究所、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文艺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中心、文化批评研究中心和诗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格局,进一步稳定并发挥出其学术优势。特别是鲁迅研究中心和诗学研究中心中心,可以整合全系乃至学院的资源,将不同学科的师资进行重组,建立新的打破学科界限的研究团队。

目前我系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3人),副教授11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比例进一步增加。中文系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9人,占整个教师比例的32.1%,副教授9人,占整个教师比例的32.1%,高级技术职称比例接近65%;博士(包括博士后)20人,占整个教师比例的近75%。今后还将进一步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在古代文学、语言学专业方向上,应加大引进力度,计划在3-5年内,引进3-5名古代诗学和语言文字学专业的资深教授或副教授。

3.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创造自主、灵活的学习空间:

本专业课程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另有一种是学院人文通识平台课。以往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变动较频繁,课程稳定性不大。特别是同一门专业课程,不同年级无法自由选课,以后将扩大学生专业课选课的自主性,鼓励教师开设特色课程,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鼓励、支持本系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增设各类全校性的人文通识课程;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于在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科研、学习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

与此同时,还将推进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对在课堂形式的创新和教学论文的撰写上有突出成绩者予以奖励。组织相关老师进行教材的编写,目前完成的教材有《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导读》、《中国现代文学》等。新成立的诗学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学者和诗人的互动,计划推出一系列诗学研究方面的丛书、专著和少儿诗歌读本。

4、建立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学生的学术训练和社会实践,增加专业影响力和显示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今后,将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做好服务工作。拟做好以下工作:充分发挥“人文论坛”的影响力,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或作家来校讲学,组织本科生参加和交流;每年承办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学术前沿热点问题,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继续办好中文系的读书会、剧社、诗社和各种沙龙,办好文学刊物《舟子》。尽量为学生提供场地的方便,必要时加强资金、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5、逐步扩大师生对外交流的规模。

加大师生对外交流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出国或到国内著名高校访学、研究、开会。继续开展与台湾各大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交换计划。

6、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学以致用。进一步完善大三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四学生的实习工作,针对本专业的特点,与媒体、企业、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建立社会实践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提供良性平台和充足机会,真正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

中文系教授委员会

2012年12月

上一篇:中文系本科创新实践

关闭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