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学系主任、比较文学与中国研究特聘教授。英文书籍包括《中国比较文学论文集》、《华语电影百科全书》、《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华语电影史》、《当代中国的另类电影文化》、《全球化中国的电影,空间与多地性》、《华语电影明星研究》、《世界华语电影指南》、《民国时期的上海视觉文化与都市现代性》、《华语新纪录片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纪录日常生活》等十四部。中文书籍包括《审视中国》、《电影的世纪末怀旧》、《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影像中国》、《多元中国》、《理论、历史、都市》等十部。
提要
电影海报旨在引起观众观看电影的欲望,但其图文的暗示经常超越意在的意识形态或主题信息。构图、明星与视觉指涉(如时装和其他互文)中的多余信息让电影海报成为变异的对位文本,因为海报催生了多层意义流通的一个动态机制,其媒介跨越多种艺术媒体和类型(如绘画、书法、摄影、设计、文学、戏剧和音乐)。电影海报因此介入媒体间性或跨媒体性,不可避免地指涉某种身外之物,某种隐蔽、变异或另类之物,某种与时空错置之物。本讲座以方保罗的《银光:1920-1970香港电影图说历史》(香港三联,1997年)为例,论证电影海报乃是华语电影史学领域中尚待开发的档案。方保罗的图说历史尝试了研究香港电影史的另类途径,其中对断裂、碎片、并置和差异的强调与后现代文学史类似。继而分析20世纪50-70年代香港、台湾和内地的华语电影海报,以论证电影海报乃是华语电影史与视觉文化中一种变异、另类的档案,期待一种猜测性阅读,以建构开放、多元的视觉意义体系。
提要
本讲座从创意产业理论的角度探讨新世纪的台湾电影,注重跨行业媒体和艺术重整所引发的跨国、跨区和跨地动力。台湾青年导演在新世纪不再追求台湾新电影所孤芳自赏的悲情,而刻意营造温情,突出多元文化。温情的创作导向立足台湾的本土电影经验,同时将台湾重现为世界性的多地、多族裔的一个独特的全球化枢纽地。将不用文本分析、主题批评或作者研究的方法,而打算主要介绍在新世纪重新链接台湾电影人、观众和决策者的新创意思维、新经验模式和新传播方法,由此将电影建构成更大规模内的媒体和娱乐行业的一部分。